这个秋天,云南的雨季格外漫长。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三轮强台风接踵而至,路径重叠、暴雨倾盆……
面对“超常规”汛情考验,云南水利部门压紧压实防汛职责,从提前部署到精准预警,从力量前置到科学调度,以硬核举措织起一张全方位的防御网。
9月30日,深夜的云南省水利厅防汛值班室,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与低声会商交织。大屏幕上,代表雨量的红色回波在文山州上空不断加强。
“富宁县谷拉乡,雨量骤增,河道水位3小时涨了5米!”一条关键信息被捕捉。几乎同时,基于“1262”精细化预警与响应机制,警报通过系统发出,智能语音电话直接“叫应”到乡镇防汛责任人。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通知。在此前的防台风工作中,这套机制已发出数百次预警。
据了解,云南省水利部门严格落实防汛“1262”预警叫应机制:省水利厅发出山洪风险预警237次(其中红色预警49次)、山洪临近预警406次,推送预警信息21257条,用智能语音“叫应”防汛责任人1824次;省水文局累计发布水情预报预警专报173期,针对8条重点河流发布洪水预警8次,实现“预警走在降雨前,转移走在成灾前”。同时,为应对夜间强降雨的突发风险,水利部门打出“下沉+前置”组合拳。省水利厅领导不间断调度各级水利部门,紧盯雨水情监测和山洪预警叫应;防汛值班室根据实时监测,人工落实处置146次,涵盖风险预警、预报预警、监测预警等各个环节。
“水涨得太快了,必须马上转移!”乡干部的声音在雨中传来。疏散、引导、搀扶……一场与洪水赛跑的转移在雨中紧张有序地进行。从接到水文部门洪水预警开始,仅用118分钟,1600余名群众和师生全部安全转移至高地。
“我们赢了。”一位参与转移的民警事后看着空荡荡的教室,长舒一口气。118分钟,是精准预警与基层执行力完美结合的结果,也是这场防御战中最动人的胜利。
截至10月8日,三轮台风的“洗礼”过后,云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无人员伤亡、水利工程运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