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电出口开启全方位比拼
发布时间:2025-08-04 12:08:20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admin  点击:1290次

为印度Juniper绿色能源公司提供200台定制化设计的EN-182/5兆瓦风电机组,与沙特开发商ACWA Power共同推进埃及苏伊士湾地区1.1吉瓦陆上风电项目建设,中标菲律宾Libmanan58.5兆瓦风电项目……今年上半年,远景能源累计拿下400兆瓦海外风力发电机组新订单,其中不乏吉瓦级的超大订单。

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强大的供应链能力,中国风电强势出海,金风科技、明阳智能、三一重能、电气风电、运达股份、中车株洲所等一批中国风电企业,在全球风机市场中脱颖而出——上半年,中国风电企业中标海外风机订单规模已达19.5吉瓦。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增速超过20%,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口风力发电机组保持两位数增长,对金砖国家出口风力发电机组的零件同比增长11.8%,对欧盟出口风力发电机组也保持良好增势。

多维优势构筑出海竞争力

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装备生产制造基地,中国风电机组产量占全球的2/3以上;发电机、轮毂、机架、叶片、齿轮箱、轴承等大部件产量占全球60%~80%。依托国内成熟、高效且规模化的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中国风机在保证产品可靠性的同时,具备了显著的价格竞争力。在规模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中国整机制造成本国际竞争力遥遥领先。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强大的产业链协同效应与高效的物流保障能力,确保了相对稳定的设备交付周期。此外,中国国土面积广阔,风电使用实现从戈壁、荒漠,到平原、山地、丘陵,再到乡村、园区等应用场景的全覆盖,让中国风电企业“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差异化、定制化产品成为可能。

例如,今年上半年并网的金风科技在埃及的首个风电项目——红海风能公司苏伊士湾2号项目位于红海沿岸的苏伊士湾,当地气候炎热干燥,最高温度达40摄氏度以上,且大风、沙尘天气频发,时常会有强风暴。为应对当地极端环境条件,项目所采用的GW165-6.0MW机组针对当地气候进行耐高温、抗风沙等定制化设计,采用创新防尘工艺,提高发电机绝缘等级,优化升级散热系统,以强适应性保障在极端环境下机组的平稳运行。该项目总装机容量达500兆瓦,共安装84台GW165-6.0MW风电机组,是非洲目前单机容量最大、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已投运单体风电项目。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国风电产业在规模化、成本控制、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已形成独特优势。中国风电为全球风电的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绿色转型驱动全球需求增长

风电作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正成为各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25年全球风电新增装机容量或将增长17%,达到创纪录的143吉瓦。欧洲方面,今年,新增装机容量将反弹至20吉瓦;陆上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18吉瓦的历史新高,并继续攀升,2026年至2030年平均每年将新增25吉瓦。亚太地区仍是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到2035年年底,该地区累计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将占全球装机存量的62%。东南亚、中亚市场(如菲律宾、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以及成熟市场(如印度和澳大利亚)在该地区新增装机容量中的占比将日益增加。

根据各国未来的风电发展目标及市场需求,秦海岩预计,2030年之前,除中国外,全球大部分区域都将面临风电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短缺的风险,全球风电供需矛盾将逐渐加剧。“只有中国才能满足全球风电大规模发展的需求,为全球按需提供解决方案。世界各地需要的任何技术、模式和政策工具,都能在中国已有的应用场景中找到依据和方案。”

对于中国风电企业来说,出海已经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出海不是简单的产品输出,而是全方位能力的比拼。秦海岩建议,在出海过程中,企业应加强与国际伙伴的技术交流与标准对接,做好产品和服务,保证产品质量,抵制低价恶性竞争,建立可持续、可复制的全球化发展服务体系。同时,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面向海外不同应用场景,研发更具适应性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此外,要强化本地化布局,加快海外平台和本地团队建设,提升研发、制造、供应链、销售和服务的全链条国际化运营能力,实现“走出去”与“融进去”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