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粤东”提速感受科技之美
发布时间:2025-10-31 20:29: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1238次

10月28日,“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的旗帜在晨光中猎猎飘扬,一场聚焦铁路之美的探寻活动,正在粤东大地上火热展开。这场由中央网信办社会局、国铁集团党组宣传部联合主办,广东省委网信办、广州局集团公司承办的探寻之旅,掀开了粤东高铁鲜为人知的硬核“科技芯”,它既是风驰电掣的底气,更是安全平稳的基石,粤东高铁以硬核的科技之美,涌动于钢铁脉络间的科技交响。

探访一线,智慧运维守护钢铁长龙的安全脉动。“发现团”走入惠州北高铁综合维修车间,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被一群特殊的“钢铁医生”吸引。“夜诊”钢轨的“B超医生”陈锐丰,25载寒来暑往,日行两万步,在朦胧夜色中为钢轨“把脉问诊”,守护着每一寸轨道的健康。而“集团优秀职教工作者”王清培,这位从普通信号工成长起来的技术能手,更是啃下了汕尾站改的“硬骨头”,亲历并推动了杭深、广汕、梅龙多条钢铁巨龙在粤东大地的延伸。他们是无数扎根运维一线铁路人的缩影,其背后是高铁“追梦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铸就在实际工作中砥砺前行的奋斗底色,是科技创新赋予的“火眼金睛”与“金刚钻”。

在联合调度室,信息流汇聚成守护安全的“智慧大脑”。这里并非传统各专业分头作战,而是工务、电务、供电、通信等多专业协同的“神经中枢”,实现高铁固定设备的综合监控、分析预警与高效调度。科技之美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铁动力。粤东高铁是中国智慧的匠心之举,是中国技术进步的标志。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这台“迷你”的装备,集轻巧机身、模块化设计于一身,其双探轮内含18个小探头,能在最高15公里时速下对双轨同时进行“深度体检”,作业效率提升5倍以上,人员减少三分之一,科技的力量让安全防线更坚固,让劳动者更从容。

硬核科技,从“激光手术刀”到奔腾的“智慧大脑”。视线转向供电保障领域,一项“黑科技”同样颠覆了传统认知。面对那些轻飘飘却危害巨大的气球、薄膜等异物挂线,铁路职工亮出了“激光炮”——高空异物远程激光清障仪,利用可控的激光能量,远程使漂浮物熔化或气化。这对比以往发生重大变革,以往人工处理需协调天窗、寻找上道口,耗时费力风险高;如今“激光炮”仅需列车行车间隙,在路外安全区域即可完成“手术”,处置效率与安全性实现质的跃升。这束克敌制胜的“光”,正是科技赋能安全生产的典范。

而支撑粤东高铁风驰电掣、行稳致远的“灵魂”,则深藏于看不见的“智慧大脑”——CTCS-3级列控系统。作为中国高铁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它是列车运行的精密指挥官,自动控制着速度与间隔,确保数百公里时速下的绝对安全与平稳。而粤东高铁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如全球首创的RBC(无线闭塞中心)监控监测分析中心,如同为列车控制系统加装了“智慧心电监护仪”,运用北斗高精度定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构建起“云+端+图+网”的高精度监测体系。“智慧大脑”高效结合运用AR、VR等相关技术,促进运输科学性和精确性,中国智慧的结晶在粤东轨道上澎湃涌动。

引擎之力,科技之美铸就粤东腾飞新动能。粤东高铁从“乘风破浪”到“三位一体”,见证了中国高铁的“发展美”,彰显技术实力和创新之美,跳出南国之滨,放眼神州大地。高铁正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向世界彰显出创新中国的活力、流动中国的魅力。让新科技、硬科技,将“不可能”变成“现实”。

十年磨一剑,“发现最美铁路”活动已成为展示中国铁路发展成就、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品牌。粤东之行,正是这一品牌在2025年的精彩续章,中国高铁的“最美”,深植于“追梦人”用智慧与汗水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而出;这美,是中国铁路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高质量发展,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这美,更是新质生产力在钢铁大动脉上茁壮成长、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奔跑的磅礴力量。科技之光,正照亮粤东腾飞的新征程,共同构成了新时代铁路发展最硬核、最深沉的“科技之美”。(黄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