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这种吃出来的肝炎,只要几招就能有效预防
发布时间:2025-10-31 21:13:57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1926次

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 (记者乔业琼)据中疾控微信公众号消息,甲型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一种急性肝脏传染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GBD)估计数据显示,2019年和2021年全球分别有1.59亿人和1.61亿人发生HAV急性感染,分别导致3.9万人和2.69万人死亡。1988年,我国上海曾发生由于食用被HAV污染的毛蚶引起的甲肝流行,造成30余万人罹患甲肝。

甲肝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随着我国自2008年以来将甲肝疫苗接种纳入儿童免疫规划,以及近年来卫生条件改善等措施的实施,我国全人群甲肝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但部分地区出现成人甲肝高发情况,部分病例感染HAV与生食或半生食海鲜等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本文带您认识甲肝,并了解如何有效预防它,守护自身与家人健康。

甲肝病毒有哪些特点?

HAV是甲肝的病原体,属于小RNA病毒科、肝病毒属,基因组为线状单股正链RNA;虽然HAV有6个基因型(I-VI型),但只有1个血清型,甲肝疫苗对各基因型HAV感染均具有保护作用。

HAV的传染性较强,仅需10-100个病毒颗粒入口即可导致感染。

HA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耐低温、高温及耐酸、乙醚、氯仿等。比如在温度方面,HAV的感染性在零下20℃或更低温度下可保持多年,在4℃环境可保持1年左右,在60℃时10-12小时不能完全灭活HAV,而在100℃时1-5分钟即可完全灭活HAV。

在自然条件下,HAV在淡水、海水、污水、泥沙及贝类等水产品中可存活数天至数月,因而容易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牡蛎、蛤蜊等滤食性软体动物能通过滤水,将水体中的病毒吸附并浓缩于体内(主要在消化腺),导致其体内病毒浓度远超周边环境,即贝类具有“生物富集”作用,是携带HAV的重要载体之一。

甲肝有哪些临床表现?

甲肝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平均约30天。感染后是否出现症状与年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约90%的5岁以下儿童感染后无明显症状,而超过70%的成人感染者会出现临床症状。

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等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及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等体征;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右下腹肝区疼痛。

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到医院就诊时,常发现肝脏生化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显著升高,血清抗-HAV IgM检测阳性,血清或粪便HAV核酸检测阳性。

甲肝病程一般为3-4周,大多在3个月内康复,一般不转为慢性,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率较低。但若患者本身患有其他慢性肝病,则可能发展为重症,病程延长,甚至死亡。个别免疫力低下或服用免疫抑制剂的甲肝患者,其病程可延长至半年以上。

甲肝的传染源主要有哪些?

甲肝的传染源主要是临床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感染病毒但无症状),患者在潜伏期末和发病早期可通过粪便排出大量病毒,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者没有症状,但仍可通过粪便排毒,所以也具有传染性,但不容易被发现。

甲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HAV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具体方式包括:

食源性传播:生食或半生食受HAV污染的水产品(如牡蛎、蚬子),生食未洗净的蔬菜、水果,或食用被污染的冷冻食品(如冷冻有机草莓)等;

水源性传播:喝被HAV污染的生水(如井水、溪水)、饮料;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与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共同生活,通过接触被HAV污染的手或餐具、玩具等感染。

哪些人容易感染甲肝病毒?

没有感染过HAV且没有接种过甲肝疫苗者,均是甲肝的易感人群。我国自2008年将甲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后,儿童接种率显著提高,近年来儿童发病少见;但许多成年人因未接种甲肝疫苗,缺乏抗体保护,属于易感人群,尤其是以下人群具有较高的感染风险,如到甲肝高流行地区旅行者、污水处理人员、相关实验室人员、食品(包括水产品)生产经营人员、沿海地区居民、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灾区人群等;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等有基础疾病者则属于感染HAV后易发生重症人群。

预防甲肝 记住这几招

一是接种甲肝疫苗。接种甲肝疫苗或自然感染HAV后,常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HAV的几率较低。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建议未接种和未全程接种甲肝疫苗的儿童,及时补种。对于2008年之前出生人群,未接受甲肝疫苗规模接种,如体内无甲肝抗体(抗-HAV IgG),建议接种甲肝疫苗。特别是以上具有较高感染风险人群和感染后易发生重症人群。具体接种事宜,可咨询我国各级疾控机构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是注意饮食、饮水安全。处理食材要生熟分开;海鲜等水产品要做熟(100℃或以上温度至少1-5分钟)后再吃,不要生食;生食的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不喝生水。

三是做好手部清洁。饭前便后、准备食物前及外出回家后,记得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揉搓至少20秒,清洁双手,这是预防病从口入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是保持环境卫生。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家中有患者要做好隔离,对环境及其日常用品和餐具,可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紫外线灯照射或高温蒸煮等方式进行消毒,但酒精消毒效果不好,不建议使用;家人等密切接触者要留意自身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