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从平原到戈壁,从冻土到洋面,跨越多样地貌,连接天南海北。截至去年底,高铁里程达4.8万公里。这一成就的背后,凝聚着中国智慧与硬核实力,铸就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防风工程的技术运用是高铁突破极端风环境限制的“通关密钥”,也是中国工程智慧在荒漠戈壁的生动镌刻。兰新高铁东起甘肃兰州,途经青海西宁,西至新疆乌鲁木齐,全长1786公里。在高铁路基的迎风侧,设有3.5米至4米高的挡风墙;地处大风区的124座桥梁,配备了总长95公里的挡风屏,在百里风区,长达1.2公里的防风明洞,相当于在路基上拼装了一座完整的“地上隧道”。高铁建设者探索应对风沙灾害“三大法宝”不仅为列车遮挡风沙、保驾护航,当高铁在戈壁地带奔驰时也让西北大地的资源流动与人文往来挣脱了风沙的桎梏。
建设“破局”,技术“破冰”是高寒高铁从构想变为现实的核心引擎,也是中国高铁勇闯技术无人区的生动注脚。哈大高铁北起黑龙江哈尔滨,南至辽宁大连,是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高铁。在建设中非冻胀填料与防冻护道,为路基筑起双重防线。针对动车组本身,新装备迷宫式结构过滤网和防护网阻止冰雪进入设备舱。继哈大高铁之后,哈齐高铁、哈牡高铁、哈佳高铁、牡佳高铁相继投入运营。高铁的快速发展,不仅激活了区域经济的脉搏,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双重跨越,也成为撬动东北振兴的有力杠杆。
跨海逐浪的突破是中国高铁向海洋延伸的里程碑,也为全球跨海高铁技术建起新坐标。作为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福厦高铁沿线上坐落着3座世界级跨海高铁桥梁——泉州湾、湄洲湾、安海湾跨海大桥。安海湾跨海大桥的索塔钢锚梁和支座采用了耐腐蚀钢,福厦高铁综合应用智能传感、物联网、云计算、卫星导航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材料革新与智能监测于一体的跨海技术体系,不仅托举着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在惊涛骇浪旁稳健飞驰,其以硬核创新为墨,将中国高铁的“海洋篇章”写得愈发扎实、厚重。
中国高铁穿林海、跨雪原,越沧海、过山川,将四季风景收进车窗,让时空褶皱在辙痕里舒展,让大地上的画卷随轮轨律动的延伸晕染成流动的诗行。(李杰、刘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