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当气温超过30℃,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散热,会导致血液重新分配,心脏负担加重;同时,出汗增多引发脱水,血液黏稠度会升高,血栓风险激增。
临床数据显示,每年6—8月,心脑血管疾病急诊量较冬季增加15%~20%,脑卒中(中风)发生率在气温高于32℃时较平时高出66%,且随着气温的升高,危险性还会增加。所以,炎炎夏日,别忘了给血管“消消暑”。
高温“炙烤”,心血管的隐形危机
●危机一:血管扩张与血流“拥堵”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皮肤血管会迅速扩张,大量血液涌向体表。这就像城市道路在高峰时段,车辆都涌向某几条主干道,导致其他重要区域如心脏、大脑的血液供应相对减少。心脏为了维持全身的血液循环,不得不加快跳动,增加泵血量,这无疑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同时,血液在扩张的血管中流动速度减慢,就像河道变宽后水流变缓,容易形成沉积物,血液黏稠度增加,加大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危机二:心率“狂飙”与心肌“缺氧”
高温还会刺激人体的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脏就像一台发动机,在高温下持续高速运转,心肌的耗氧量急剧增加。然而,由于血管扩张和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肌的供血却相对不足,这就好比发动机在高速运转时,却得不到足够的燃油供应,容易出现故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心肌可能会因为缺氧而受损,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
●危机三:血压波动如同坐上“过山车”
夏季血压的波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让人猝不及防。一方面,血管扩张会导致血压下降;另一方面,出汗增多、水分流失又会使血液浓缩,血液黏稠度增加,进而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这种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血管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那些血压控制不佳的患者,更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
夏日“火炉”与寒冬“冰窖”,哪个更考验心血管
夏季高温对心血管的威胁是隐蔽而持久的。
血液黏稠度增加:高温天气会促使机体出汗,导致身体水分快速挥发,血液变得黏稠,流速减慢,沉积物堆积增多,容易形成血栓。
心脏负荷增加:天气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脏的工作量会显著增加。心脏需要泵出更多血液来满足身体各部位的需氧量,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高温环境还可能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睡眠不足,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心脏的负荷。
血压波动:如果天气过于炎热,容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使血管扩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的情况。此外,夏季室内外温差大,频繁进出空调房,血管难以适应这种冷热交替的变化,也容易诱发血压波动。
诱发脑梗死:天热导致体内水分流失较快,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可能诱发脑梗死。
而冬季低温对心血管的威胁则更为直接和明显。寒冷刺激会使人体的血管收缩,血液流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这就像给血管套上了一层“紧箍咒”,心脏需要更加用力地泵血才能维持血液循环。对于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额外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急性事件的发生。另外,冬季人们的户外活动相对减少,饮食却又偏向高热量、高脂肪,这样一来,也容易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升高,进一步加重心血管的负担。
事实上,夏季和冬季对心血管的威胁都很大,很难简单地说哪个更危险。夏季的高温、高湿、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等因素,就像一个个“隐形杀手”,在不知不觉中侵蚀心血管的健康;而冬季的低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运动减少等因素,则像一把把“利刃”,会直接对心血管造成伤害。因此,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都需要高度重视心血管健康,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这些症状可能是心血管的“求救信号”
当出现以下这些症状时,可能是身体拉响的“警报”,要提高警惕。
胸闷气短,可能是心脏的“喘息”。如果在高温天气下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喘不上气来,这或许是心脏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导致的,提示你可能存在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此时,应立即停止活动,找一个通风良好、凉爽的地方休息,并尽快就医。
心悸心慌,可能是心跳的“失控”。心悸心慌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你会感觉心跳加快、不规律,就像心脏在“失控”地跳动。这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引起的,如早搏、房颤等。心律失常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导致心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猝死。因此,一旦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头晕头痛,可能是大脑的“抗议”。头晕头痛也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表现。当脑部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如果脑血管发生痉挛或堵塞,则会引起头痛。这可能是由于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引起的。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头晕头痛的症状更容易出现,应引起足够重视。
肢体麻木无力,可能是血管的“堵塞”。如果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无力,就像被“定住”了一样,这可能是脑卒中的前兆。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或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一旦出现肢体麻木无力的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救治。
生活中,特别是在炎炎夏日,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进而加重心脏负担。需要强调的是,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快自救急救,与时间赛跑。要赶紧拨打急救电话,告知接线员自己的症状和所在位置。如果随身携带了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舌下含服一片以缓解症状。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同时监测自己的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
“护心指南”请收好
补水有道:保持血液“清爽”。
高温天气下,要特别注意补水。但补水也有讲究,不能一次性大量饮水,以免导致血压骤降。应少量多次饮水,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的水分摄入。可以选择喝白开水、淡盐水或绿茶等,避免喝含糖饮料和酒精饮品。
饮食调养:吃出“健康心”。
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黄瓜、西红柿、苹果、香蕉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还应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如咸菜、油炸食品、蛋糕等。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虾、豆类等。
运动适度:动出“活力心”。
虽然夏季天气炎热,但也不能完全不运动。特别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病的人群,一到夏天就不敢“动”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气温较低时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3~5次。运动过程中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中暑。
空调使用:调出“舒适心”。
夏季使用空调时,要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一般控制在8℃以内。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从室外进入空调房时,要先在门口适应一下温度,避免直接进入低温环境导致血管收缩。
监测血压:掌控“健康脉搏”。
夏季血压波动较大,在这一特殊时期,高血压患者更要定期监测血压。可以每天早晚各测量一次血压,并记录下来。如果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降低,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遵医嘱按时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更改剂量。(作者:缪国斌,系应急总医院急诊科主任,本报记者 张晓华 本报通讯员 莫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