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烽火中的家国抒写
发布时间:2025-07-07 18:10:50  来源:人民网  作者:admin  点击:1100次

  1937年7月7日,一个平静的夜晚。卢沟桥畔,日本侵略者的枪声猝然划破沉寂,战火燃遍华夏。“七七事变”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便制定了总体战略规划,将侵略中国作为基本国策,开始在东北、华北等地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妄图独占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袭击北大营和奉天城(今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悍然发动侵华战争。

  警报如同警钟,在破碎的山河昼夜不息地鸣响——东北危机!华北危机!平津危机!中国危机!

  一个沉睡的民族在剧痛中惊醒。四万万胸膛里压抑的怒吼,化作黄河咆哮般的抗战宣言——从东北冻土到五指山麓,从太行峭壁到滇西雨林,整个神州大地在刺刀逼迫下迸发出玉石俱焚的决绝。这是五千年文明面对灭顶之灾的终极抗争,是用血肉在焦土上重铸民族魂魄的悲壮史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数不清的家书穿行于枪林弹雨之间,它们载着恋人的惜别、战友的遗恨、稚子的呢喃、孤老的诀泪、桑梓的凝盼、民族的浩叹,如带伤的鸿雁背负千钧之重,辗转自焦土战场、异国孤旅、动荡后方。这些墨迹斑驳的家书,字里行间烙印着刻骨之爱与切齿之恨,串联起家与国的斑斑血泪。这些家书,每一封都是历史的参与者、战争的目击者,它们以最真实的情感、最朴素的表达,呈现出一个伟大民族于劫难中的勇毅与坚韧。正是这些轻薄的纸片,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何以每每于至暗时刻,仍然保有着复兴的燎原星火。

  当我们翻阅历史卷帙,一封特殊的家书令人动容——那是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山西麻田前线指挥部,写给妻子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其时,日寇正发动残酷的大“扫荡”,战事异常激烈。在指挥间隙的深夜,铁骨铮铮的将军将对妻女的深情与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凝聚于笔端。这份深情的思念背后,是随时准备为革命牺牲的决然。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这封饱含思念与嘱托的信发出仅仅三天后,1942年5月25日,左权将军在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突围的战斗中,于十字岭壮烈殉国,年仅37岁。那封寄托着无限深情的家书,竟成了他与妻女的生死诀别。这封未能及时寄达、最终成为遗书的家信,是左权将军一生中写给妻子的最后一封信。它不仅是一位丈夫、父亲对亲人的无尽眷恋,更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生死关头,将个人情感深埋心底、以生命践行革命誓言的崇高写照。

  苏州河畔硝烟蔽日,四行仓库弹孔如麻。谢晋元展素笺于炮火间,墨迹如磐石镇纸,“泰山鸿毛之训,早已了然于胸,故常处境危难,心神亦觉泰焉”。以残躯筑孤垒,在英美租界万国注视下,将民族尊严烙进钢筋水泥——每寸断垣皆成刺向侵略者的利刃。

  千里外汉水呜咽。枣宜会战前夕,张自忠将军蘸血为墨:“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其辞裂帛穿云,“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致父书更见铁骨柔肠:“决以全躯报国恩!战死沙场,男儿至荣。”不久之后,张自忠身中七弹殉国南瓜店,血沃焦土处,十数万军民沿途跪迎灵柩。

  白山黑水间,赵一曼保护抗日联军主力突围,身中五弹犹然不屈。日寇用尽各种酷刑摧残她,始终无法令其屈服。在被押送刑场的途中,赵一曼提笔写下了给儿子的最后的话:“宁儿,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字字如凿,笔笔含泪:“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些饱含血泪的告别,岂止是慈母柔肠,更是热血熔铸的忠诚誓言。

  南洋星岛椰影下,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执笔如戈:“实现中华民族之自由平等,唯有全国人民抱定牺牲到底之决心以赴之。”此非空言,陈嘉庚作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率先垂范,每月捐两千银圆,此后更斥十万巨资购买救国公债,虽半数为贷亦在所不惜。他感叹:“余惟恨现无百万资产,否则亦必以全数购买救国公债。”星洲侨众在他的带领下纷纷解囊,三年汇聚四亿国币,以解抗日燃眉之急。

  一纸家书,怎载动浩荡赤忱;万里沧波,隔不断故国明月。

  抗战家书,此非寻常尺素。那是三百八十万抗日将士英灵、三千五百万死难同胞以骨为笔、以血为墨,在生死簿上刻下的不朽契约:

  为自由故,九死未悔;为独立故,万劫不移!

  今天,当我们重温谢晋元“泰山鸿毛”的从容笔迹,仿佛触摸四行仓库弹痕累累的钢铁脊梁;当目光掠过张自忠“海枯石烂”的血誓,恍见南瓜店焦土中站起的民族丰碑。赵一曼遗书上的泪痕,已凝成松花江的冰凌;左权将军对家人的眷恋,已化作守护山河的力量。

  所有离散都是历史的褶皱,所有重逢都是血脉的复写。

  千千万万封抗战家书,在世纪烽烟中奔涌成河!它们,是民族存亡关头以血泪熔铸的精神鼎彝。今日,让我们以心为祭,叩开这尘封的历史闸门。承平之世,展卷如闻惊雷。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侮而不懈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拓国家未来的人们——

  他们,是我们的无上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