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电力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发布时间:2025-10-23 18:03: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admin  点击:1205次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8月份,我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安全韧性水平持续增强。在国家“两新”“两重”等政策加力扩围支持下,传统产业电气化进程提速,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共同拉动电力需求增长,全国一二三产累计用电量分别同比增长10.6%、3.1%、7.7%。特别是7月份迎峰度夏期间,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新高,最高达到15.08亿千瓦,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亿千瓦。需求的持续增长和负荷峰值的不断攀升加大了电力保供难度。在此情况下,我国电力系统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1月份至7月份,我国新增投产支撑调节性电源4000万千瓦,增加跨区输电能力1600万千瓦,华东、华中、南方等负荷中心区域实施需求侧响应、有序用电等措施,有效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同时,我国电力系统向绿色低碳稳步迈进,能源结构效率不断优化。一方面,清洁能源占比显著提升,1月份至8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2.88亿千瓦,约占新增装机的84%,成为新增电源的绝对主体。继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六成。在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的带动下,新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超过四分之一,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贡献了其中的九成以上。另一方面,煤电开展深度降碳减污,在《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的部署指导下,煤电实施“升级版”“三改联动”,大力拓宽低碳发电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清洁降碳、安全可靠、高效调节、智能运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国95%以上的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改造,超低排放烟气治理技术水平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未来,随着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不断深化,统筹好电力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施策。

增强“源网荷储”协同能力。供给端,集中式与分散式、分布式开发并举,有序扩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强化风光水火储氢耦合互补;提升煤电在宽负荷条件下的节能、降碳和减污效果。需求端,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部门能效提升挖潜,提升数据中心节能降耗和清洁电力利用水平,以匹配电力资源禀赋为导向优化算力布局;建设零碳园区,加快形成推广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电网侧,强化跨区电网互联互济,提高主干电网、配电网、微电网间的有序配合能力。储调侧,优化新型储能、氢能、抽水蓄能等规划建设,推动虚拟电厂、车网互动、数据中心等灵活性资源广泛参与电力系统调节。

健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深入推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持续完善各电力品种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的市场规则制度和政策体系。以充分反映清洁电力的绿色价值、灵活性资源的调节功能为目标,完善峰谷电价、容量电价、负荷补偿等价格政策,探索构建将数据中心纳入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市场机制。

构建气候韧性电力系统。将气候因素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电力的规划发展、调度运行、市场交易、应急管理等方面充分考虑气候风险。加强气象监测预警对电力资源评估、电源布局、电网调度、灾害预警等的全方位支撑。因地制宜部署备用电源等重要电力基础设施,推进电力与其他能源基础设施协同联动,完善应对极端天气的联防联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