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能源科创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9-08 13:18:28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admin  点击:1553次

未来科学城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一环,是“三城一区”主平台之一,也是“两区”建设的主阵地之一,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首都新发展、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使命。其中,作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重点园区,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核心区已成为全国能源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近年来,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核心区紧扣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打造北京先进能源产业高地总体目标,清晰锚定“三条赛道”,即发展提升能源互联网高成长关键赛道,巩固壮大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风电光伏增长型成熟赛道,储备布局氢能、储能、碳封存培育型前沿赛道,实施提升创新能级、做大高成长赛道、做强成熟赛道、培育前沿赛道、打造产业生态“五项工程”。

目前,未来科学城能源谷核心区已形成以能源互联网、氢能、储能等六大产业细分领域为主导的前沿产业集群,构建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从产业链到创新生态的全链条发展体系。同时,在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推动区域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

自主研发 破除核心技术壁垒

电力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电力供应和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战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为电站自动控制核心的分散控制系统长期依赖进口,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开展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研制,既是发电核心控制领域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封锁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然而在研究初期,“智能发电”领域无先例可循,多家中央企业和科研单位勇担“国之大者”,率先在该领域积极布局。

今年5月,由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牵头,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华北电力大学、国能智深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项目通过了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和中国自动化学会共同组织的成果鉴定,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标志着我国工业控制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突破。

十年攻坚,一朝破壁。通过联合攻关与自主研发,项目团队首创的“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不仅攻克了智能发电成套控制算法与优化决策关键技术,还实现了电力生产控制区内数据、算法、算力的高效组织调度和弹性扩展。

“‘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通过智能控制与运行、智能监测与分析、智能安全管控,实现无人巡检、少人值班、精准控制、自主趋优和安全可控的目标,同时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适用于各类大型复杂的工业过程控制场景。”国能智深党委书记、董事长钟震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项目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项目成果推动了发电控制技术的智能化升级,构建起完整的智能发电技术标准体系,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

据悉,项目累计获得授权发明专利百余项,发布国家和行业标准多项,3项成果入选国家能源局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截至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在300余台机组成功投运,控制对象涵盖火电、水电、核电及新能源等场景,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自主可控智能发电控制系统”是国能智深勇担保障电力供给、守卫国家能源安全重任的生动缩影。长期以来,公司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历经探索、跟跑、并跑直至领跑阶段的跨越式发展,不仅实现产品100%国产化,更多次打破国外品牌在火电领域分散控制系统的垄断格局。公司各类自动化控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清洁能源、化工、煤炭、交通及市政等领域,创造出多项“世界先进”和“中国先进”。

协同创新 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在当前全球能源变革深入推进与我国“双碳”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规模化长时储能技术的突破已成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所在。坐落于北京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中海储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从地球元素本质安全、环境友好与资源丰富性等多维度综合考量,科学选定铁铬液流电池储能技术路线。

“液流电池属于以电化学为机理的机电化工工程系统,同时包含了传统化工领域的‘三传一反’,又引入电场,是融合化工、材料、数理等多学科的耦合体系。”中海储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依托首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充分发挥企业在产学研用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了科研攻关、装备制造、产业应用的产学研用体系,持续推动铁铬液流电池高质量发展。”

2020年,中海储能开启商业化运营,快速构建出机理研究、原材料研发生产、产品设计、系统集成、交付运维、产教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并持续巩固完善。

为尽快将能源变革支撑性技术转化成产业能力,中海储能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降本增效,科学布局原材料生产基地、系统模块装备基地,形成了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智能环保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到2025年完成全产业链条成熟运转,实现4小时以上大规模储能系统建设成本在1500元/千瓦时以下,且全生命周期运维成本较低,使公司产品在同样的市场竞争下在所有储能技术路线中拥有价格优势。

此外,中海储能始终坚持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系统整合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有力推动储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为我国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提供关键支撑,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行业引领价值。

记者了解到,在产业布局方面,中海储能积极落地各类储能项目的同时,同步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通过“基地+集群”双轮驱动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显著提升铁铬液流电池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与市场竞争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中海储能牢牢把握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机遇期,以北京科技高地因子为核心,全力在北京打造具有示范、引领性意义的铁铬液流电池系统智能制造“黑灯工厂”。未来,公司将进一步谋划全国智能制造基地布局,积极引领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落地,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全产业链条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升级,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储能先进装备制造的行业龙头,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