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关于“头雁”项目课程建设的探索
发布时间:2023-03-14 13:07:1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9177次

中国农业大学 陶宪盛 熊文 金芝 张馨月 赵宇静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迫切需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用凸显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根据中央决策部署,自2022年起实施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以下简称“头雁”项目)。中国农业大学作为我国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始终将培养农业领域高水平人才作为初心和使命,积极承担并推进落实“头雁”项目培育工作。学校积极承担项目工作任务,陆续开展了北京市、辽宁省、四川省、河南省、河北省、海南省、山西省、湖北省、青海省、云南省等多省“头雁”项目培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为推动“头雁”项目高质量实施,中国农业大学高度重视培育课程体系建设。在深入学习和把握“头雁”项目培育工作目标任务、“四个一”的培育模式整体要求和培育重点的基础上,深入开展育前调研,调研内容涵盖课程内容需求、时间意向、导师意向等各项内容,以此作为培训课程制定的依据。中国农业大学对培育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和针对性的规划和设计,保障“头雁”学员完成至少120学时的线下课程和至少60学时的线上课程。在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实施下,“头雁”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一、以政治理论课程为引领,强化“头雁”初心与使命

“头雁”项目旨在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下简称“带头人”)培育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整体素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而实现这一目标对带头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理论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带头人深入领会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任和自身的使命。同时,带头人中的党员干部要提升党性意识,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引领带动工作。

中国农业大学充分认识到政治理论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在培训课程规划过程中对这一部分进行了设计并推动实施。一方面,在培训课程中,通过对本次“头雁”项目的实施背景、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介绍和讲解,不断加强学员对自身带头人角色所承担的任务使命的深刻认识。一方面,安排组织学员前往天安门观看升旗仪式、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等活动,对学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注重加强在培训期间对学员的党性意识培养,不仅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党员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等环节,不断提醒党员学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处处发挥带头引领作用。

二、以政策法规课程为基础,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背景

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我国推行了一系列推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强农惠农、推动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将与政策法规相关的理论内容融入培训课程体系,有助于学员更深入的了解产业发展背景和未来远景,对产业发展有更宏观的认识;更加明确政策方向和政策支持,利用政策法规助力产业发展。

在“头雁”项目培训课程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乡村产业振兴政策法规解读的重要性和基础性作用不可替代,中国农业大学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及总体部署等理论层面做了深入浅出讲解。在课程安排中,通过设置“乡村振兴与乡村产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为路径,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等多次与政策法规相关的理论课程,进一步加深了学员对强农惠农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提升了其理论认识高度。

三、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体,针对性提升人才专业素质

准确把握“头雁”项目提升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整体素质的目标任务,最重要的工作是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培育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知识水平,着力提升其专业素质,促进其成为能够引领一方、带动一片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为加强专业技能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国农业大学项目团队在认真分析研究培训目标要求的基础上,与相关省份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并进行了充分的沟通交流,主动听取意见建议;同时,开展各省主导产业和学员需求调研工作,以问卷和电话访谈的形式征询学员学习需求,并据此制定了较为系统和全面,同时具有产业特色定制的培训课程方案。专家学者对各个领域专业技术理论知识的深入阐释,使学员能够在高层次的学术教学环境中思考、提高,获取专业领域的最前沿和最权威的理论知识,以先进的理论指导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工作。

四、以调研实践课程为补充,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是理论的本源,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头雁”项目实施的基本原则是服务产业发展和实践,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遵循这一原则,在课程的设计实施上,既注重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传授的主体角色,同样兼顾实践课程的补充作用,帮助学员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应用和价值,同时更好地以理论指导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性工作。

为更好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显培训课程组织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实践性,中国农业大学选择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场实践教学点,实践教学课程的设计既兼顾了与思想政治理论的联系,同时重点强调与农业产业的联系。具体开展的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走进农大校园,感受百年稼穑沧桑;参观香山革命纪念馆,砥砺初心使命;考察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涿州市牧丰家禽有限公司、曹女阳光农场等农业企业了解现代种养殖业发展前沿;到北京市密云区金叵罗村、平谷区玻璃台村和五里庙村等地实地考察,了解乡村文化振兴实践经验等。除此之外,线下集中学习班次结束学习后,还组织和推动建立了学员互访学习小组,推动学员间相互探访交流实践经验。

中国农业大学以培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带动全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雁阵为目标,采取“四个一”培育模式,开展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课程设计和实施以政治理论课程为引领,以政策法规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体,以调研实践课程为补充,着眼实效,创新机制方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工作,课程教学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为打造领头雁、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