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共患病认识,有望提升临床干预效果
发布时间:2022-09-30 13:10:11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6822次

通讯员 衣晓峰 科技日报记者 李丽云

当前,共患病已逐步成为全球医学界最热门的焦点话题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有着更大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践意义。记者9月30日从哈尔滨医科大学获悉,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荣誉高级研究员、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特聘教授田懋一团队领衔完成的《中国和印度社区共患病的患病率和疾病组成模式的系统综述研究》,证实共患病在中印两国中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且绝大多数女性共患病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同时最常见的疾病组成模式都有高血压参与其中。上述综述文章已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全球健康》上。

共患病也称为共病,意思是一个人同时患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慢性病。这些共存的疾病相互纠缠、混淆不清、难分主次,并且缺乏必然的因果关系。共患病不仅仅包括了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同时还涉及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以及肺结核、艾滋病等传染病。以常见的脑心共患病为例,指的是一个人罹患脑创伤或脑肿瘤的同时,还伴有心脏疾病,如冠心病。

临床中,共患病看似几种疾病之间的简单叠加,但相关研究已证明,与单一慢性病相比,对共患病的处理十分棘手,更难获得最佳的疗效,这是由于多种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共患病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往往更差。同时,对共患病的医疗决策也更加困难和复杂,这直接导致了共患病的诊疗和护理难度的增大,多重用药和过度治疗的加剧,由此显著提升了病人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特别是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及慢性病负担的逐年加重,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共患病的“大流行”已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必须直面共患病的严峻挑战。

现阶段,共患病的患病率和疾病组成模式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人群的年龄、筛查疾病的范围、疾病的测量方式和不标准的共患病定义等,限制了人们对共患病的深入探索和深层次认识。基于此,有国外学者利用系统综述方法分析了12个西方国家2013年以来近40项共患病的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群(60岁以上)的共患病患病率高达4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专家在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初步分析了国内10个地区成年人共病流行特征。在大约8年的两次调查期间,平均每个人的患病数量从1.15个上升至1.82个,总体共病的患病率从33.5%上升至58.1%。在6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共患病的患病率从50.6%增至74.3%,即每4位老年人中就有3位有共患病。

结合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田懋一教授课题组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佩瑞斯教授团队及印度乔治全球研究所普拉文教授团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关于共患病在中印两国社区中的患病率,以及疾病组成模式的系统综述研究。所纳入的研究对象从18岁到113岁不等,研究人群数量从只有92人的横断面到超过200万人的全民体检数据分析,纳入共患病分析的疾病数量也从2个到40个不等。尽管所纳入的文章差异较大,但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文章中共患病在中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大而“水涨船高”。同时绝大多数女性共患病患病率高于男性,且最常见的疾病组成模式都与高血压相关,例如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关节炎或高血压和心脏病,等等。

该论文第一作者、哈医大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馨艺解释,目前共患病的定义依然不够明确,不论是纳入共患病研究的疾病数量还是疾病种类,都没有统一标准。同时,现有的横断面研究均未把共患病组列为首要的研究目标,且研究人群大多不具备代表性。精神类疾病,如抑郁和焦虑等,被严重忽略,而且疾病数据收集多以调查人群自报的方式进行,可能存有较为严重的偏倚。若想应对眼下共患病的“大流行”,前提是需要弄清楚共患病的真实流行状况和疾病的组成模式。尽管本研究中发现中印共患病的患病率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稍低,但其巨大的人口基数仍会使共患病成为两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不容小觑的健康问题。

该论文通讯作者田懋一教授强调,共患病在人群特别是老年群体中已逐渐呈现常态化,而迄今却尚没有针对共患病且可靠的一手研究数据来评估共患病的流行情况、患病模式及用药信息,尤其是在医疗资源较为缺乏的农村地区。田教授建议,要进一步加快共患病的科学研究,在指导后续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同时,针对我国共患病的特点,提供干预性措施及诊治思路。他还强调,要逐步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老百姓逐渐接触到共患病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以敲响共患病“悄然来袭”的警钟。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