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健高 实习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隋丽萍
最薄处0.1毫米、重量不足40克、工艺失传4000多年,以“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闻名于世的蛋壳黑陶,由胶州市孔子六艺文化园黑陶艺术馆馆长刘锦波成功“复活”了。
刘锦波复制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受访单位供图
据悉,蛋壳黑陶作为龙山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物,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达到中国制陶史上的最高水平。由于这一工艺没有历史记载,制作难度系数极高,所以复制成功率很低。
“我们从2000年开始,专一研究蛋壳黑陶制作技艺,直到2006年成功复制出第一件达到出土标准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今年53岁的刘锦波,18岁便进入制陶行业,三十多年来一直在摸索研究蛋壳黑陶制作技艺。
刘锦波正在制作蛋壳黑陶高柄杯。受访单位供图
在复原了失传4000多年的蛋壳黑陶制作技艺后,刘锦波不间断地在修坯、烧制等多个环节上进行技术提高,终于使蛋壳陶的薄度达到0.1毫米,甚至超过了出土蛋壳黑陶的标准。
目前,胶州市孔子六艺园博物馆成立了黑陶研发中心,研发出了多款黑陶文创产品,致力于吸引更多的黑陶爱好者和青少年关注黑陶制作技艺和产品,推动黑陶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今后我们将持续开发新产品,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黑陶文化传承下去,让这项土与火碰撞出的传统工艺不断绽放新的光彩。”刘锦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