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环境
发布时间:2025-11-19 13:35: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503次

每周承担十余课时的教学,课后还需投入大量时间答疑、指导学生论文;科研上,“非升即走”的考核压力悬在头顶,必须在有限聘期内争分夺秒申请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此外,还有繁重的院系行政事务、学科建设、会议活动等挤占本就有限的精力……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负担过重”问题引发广泛关注。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减轻非教学科研负担,减少安排青年教师从事一般行政事务性工作”等,奠定“减负松绑”基调。

《指导意见》的出台,是高校青年教师政策支持体系从“项目思维”“制度思维”向“生态思维”的重要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教师成长,2012年起实施专项人才计划,2018年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保障体系,吹响了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集结号。此次《指导意见》着力优化科研与教学生态,有利于系统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核心竞争力,为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根基。从宏观上看,此举是深入贯彻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关键部署,能够从源头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支撑保障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

尝试建设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发展生态。一是改革评价机制,破除“唯帽子、唯论文”。以取消人才称号作为评价指标、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打破以量化排名为主的“符号化激励”等,推动科研评价从“制度同构”转向尊重学术多样性与深度;营造包容“慢科研”与范式创新的学术生态,构建支持学术自主发展的制度环境。二是规范人才引育,强化全过程培养。以放宽高技能人才的年龄与学历限制、实施职业发展导师制、设立预聘长聘制等,减轻青年教师短期绩效压力,拓展其成长空间,增强归属感,推动人才管理从“契约约束”向“心理契约”转型,力促人才与组织目标的长期契合。三是提升服务保障,营造潜心育人环境。通过薪酬与住房保障改革,缓解青年教师生活压力;精简非教学科研事务,释放其认知资源,为教师专注教学科研、激发内在动机与创造力提供制度支持与条件保障。四是优化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回归本职。提高教学业绩和成果在绩效分配、职称评聘中的权重,进一步树牢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成果纳入学术评价体系,纠正“重科研、轻教学”倾向,推动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实现育人本位回归。

真正做到让青年教师轻装上阵,要多方施策、久久为功。首先需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将《指导意见》的宏观要求分解为重点任务清单、部门责任清单和跨部门协作事项清单,明确各项任务的责任主体、时间节点与成果形式,落实定期调度与联合督办,确保责任层层传递、协同无缝衔接,形成政策合力。其次需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发挥改革“指挥棒”作用,建立以教书育人实绩和创新发展贡献为导向的多维评价体系。实施长周期评估,支持青年教师潜心从事原创性研究;将评价结果与职称晋升、绩效分配、资源分配强挂钩,真正实现“优劳优得”,激发青年教师内生动力。还需推动资源精准下沉,激活院系主体作用,赋予院系在教师聘任、考核与资源分配上更大自主权,使其能“因学科施策”。建实建强高校教师发展中心,打造资源整合与赋能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全周期支持,包括系统化培训、科研平台接入、心理健康服务等。最后落实动态闭环管理。建立“监测-评估-反馈-改进”的动态闭环管理系统,围绕队伍建设核心维度设定量化指标,要求高校开展自查和总结;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定期对政策落实效果进行客观研判;畅通青年教师反馈渠道,将监测评估结果与一线意见作为优化政策的重要依据,保障《指导意见》持续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