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双师”黑土地 走实乡村振兴路
发布时间:2025-09-24 20:58:02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admin  点击:1481次

  在东北肥沃的黑土地上,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都有“三头六臂”。他们中有人上午还在讲授数字营销策略,下午就出现在合作社的田间地头;有人身兼教师与企业顾问双职,将最前沿的经营理念带入课堂,又把课堂延伸到乡村振兴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这是一所农业职业学校面对时代需求的回答——通过打造一支“心有大我、国际视野、情系黑土、精技助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人才动力,重新定义农业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重师德师风。“经邦、济世、爱农、兴农”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一直以来秉承的育人传统,也是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的教育初心。团队教师“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他们中有的扎根乡村、淡泊名利、不为高薪诱惑所动,安心做黑土地上的“大先生”;有的坚持科研报国,厚植“爱国”和“三农”情怀,做管理技术的传播者;有的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尺,匠心育人、躬身实践,做数商兴农的践行者……团队成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和省级教学(思政)名师5人,入选省级高层次人才8人,获省教育厅记功、嘉奖28人次;入选教育部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1项,以实际行动践行“经邦、济世、爱农、兴农”的初心。

  在修师德、正师风的同时,团队也注重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精心构建“四信固德 七融七联动”思政育人体系,围绕龙江建好建强“三基地一屏障一高地”时代使命,对接农业经济组织运营、财务管理、农村电商、乡村治理等岗位,五育并举培育时代新人。

  头雁领航,赋能教师成长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依托制度创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党委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视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形成“六服务六促进”机制,明确职责任务,定期研究推进。

  学校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出台了《学院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等25个配套文件,打破了传统教师评价方式的桎梏。“我们不再唯论文、唯职称,而是更加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成效。”

  作为学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聂洪臣的微信里存着数百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联系方式。三年间,他带领团队走访了黑龙江省超过10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们发现,传统农业人才培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业经营管理者不仅需要懂生产技术,还要掌握数字营销、供应链管理、财务分析等现代企业管理技能。”聂洪臣告诉记者。

  这项调研结果也成为团队建设的起点。团队聚焦农业农村经营管理数智化转型需要,跨专业组建了由农业经济、企业经营、智慧农业、信息技术、思政、人文等多专业背景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学校通过实施“头雁引领计划”,创新了“四动三下 德技并修”“双师”队伍建设模式;并通过创设“情怀促动、服务驱动、平台牵动、机制拉动”培养路径,建立教师“下企业、下基地、下农村”长效服务机制,全面提升团队成员师德师风、教研教学、科研攻关和社会服务能力,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和协同攻关机制。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时代新农商

  “在企业实践中,我不仅学到了最新的管理经验,还参与解决了企业的实际经营问题。这样的经历让我回到课堂后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说这番话的是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骨干教师侯林林。去年她在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践锻炼。

  据记者了解,五年来学校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团队教师共有57人次到企业跟岗实践,由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

  此外,学校还与新道科技、北大荒集团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农业经济数智化运营教师发展中心、新道讲师工作室、企业大师工作室,并建立了8个教师企业实践基地。

  团队打破传统课程体系,基于农业经济组织真实运营任务,重构“基础—核心—拓展—综合”四大课程模块,开发了7门模块化核心课程,涵盖40个教学模块。最具创新性的是“多师一课”教学模式。8名产业教授与专职教师结对互助,组成5个模块化教学小组,将一门课程按技能模块拆分,由多名教师分别授课,例如“管理运营”课程由5名教师按专长分模块教学,多个教师对应一门课程,各模块串行开设,使课程设置更科学、灵活。

  学校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智农商产业学院,与深圳百果园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在第5—6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这些合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也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教学评价也同步改革,学校实施“线上+线下、多元+多维”的过程性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方式,企业评价占比达20%,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学生1+X证书通过率达100%,学生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18项,获国家奖学金51人,培养出团中央农村致富带头人耿世龙等大批扎根龙江的新农商。

  深耕黑土地,助力乡村振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团队教师始终活跃在服务“三农”第一线,与20多个市县校地共建,成立讷河、甘南等乡村振兴学院,开展科技特派员赋能乡村、援边兴农、“百村千社万户”公益助农三大行动。团队教师受聘省市级科技特派员4人,送产业规划、电商直播、财务核算、品牌建设等新技术新模式进村入户进企入社,创新了“3环联动4维结合5扶兴农”服务模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等近万人次,服务企业和合作社100余家、边境县3个,开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字化管理平台填补了国内空白,助力甘南等地获批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成为服务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

  团队也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主持中泰、中国—东盟、经世学堂等国际项目3项,率先建成“开物工坊”,牵头成立“开物工坊”联盟和龙江瑞士职教联盟,牵头建设省级对俄农业商贸市域产教联合体,持续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三年来,团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建成了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被全国3611所学校选用,选课人数超26万人;获评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5门;团队成员主编国家规划教材5部;农经专业入选国家“双高”专业群核心专业、国家级骨干专业、教育部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专业在“金平果”全国高职专业竞争力排名连续5年第一。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农业产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聂洪臣表示,团队将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涉农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职教力量。

  在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现代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团队正在用实践诠释着“同向同行、共生共长”的理念。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面向未来,学校计划进一步扩大与企业的合作范围,拓展教师实践平台,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可借鉴的职教方案。(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