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最美铁路”50余人的发现团踏上粤东高铁线,这不仅是一次对铁路建设成果的探访,更是一场解码区域发展逻辑的行走。赣深、广汕汕、梅龙等高铁线路的相继贯通,犹如一条条钢铁动脉,为曾被山海阻隔的粤东地区注入了“融湾接海”的强劲动能。在“双区”建设纵深推进的当下,粤东高铁网的崛起,正以时空重构的力量、产业融合的智慧、民生温度的质感,书写着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答卷。
时空压缩背后,是“融湾”加速度的发展辩证法。曾几何时,粤东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地理距离,转化为发展的“时间差”与“机遇差”。赣州至深圳高铁开通后,梅州到深圳的通行时间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广汕汕高铁串联起广州、惠州、汕尾、汕头四市,让粤东沿海城市融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这种时空维度的革命性变化,绝非简单的“通勤便利”,而是要素流动的“破壁机”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粤东与大湾区旅游合作项目同比增长25%,背后正是高铁打破了地域壁垒,让大湾区的人才、资金、技术得以“顺轨而下”,粤东的生态、文旅、劳动力资源得以“借轨而上”。当“周末去潮汕吃牛肉丸、到梅州看客家围龙屋”成为大湾区居民的日常选择,我们看到的是高铁重塑的区域经济地理,更是“一盘棋”发展理念下的共赢图景。
产业融合深处,是“高铁+”赋能的创新方程式。在汕头站的“潮汕文旅服务中心”,游客凭高铁票就能享受景区联票优惠;在梅州西站旁的客家文化产业园,非遗手工艺品通过高铁物流发往全国;在汕尾陆河县,青梅制品借助高铁冷链走向大湾区餐桌。这些鲜活的场景,正是“高铁+文旅”“高铁+农业”“高铁+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缩影。高铁不仅是交通载体,更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它让粤东的文旅资源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变为“网红打卡地”,让特色农产品从“地域特产”升级为“爆款商品”,让传统制造业得以深度对接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当发现团走访汕尾综合维修车间,看到工作人员对接触网、轨道的精细化养护时,我们更能理解:每一寸钢轨的平稳,都是产业创新的坚实底座;每一趟列车的准点,都是市场活力的跳动脉搏。
民生温度之中,是“钢轨上”传递的幸福获得感。对于粤东百姓而言,高铁带来的改变远不止“走得快”,更在于“过得好”。在梅州大埔县,在外务工的青年乘坐梅龙高铁回家,车程比以往缩短2小时,“常回家看看”从愿望变成常态;在汕头濠江区,高铁开通后周边房价未出现非理性上涨,反而因配套设施完善让居民生活更便利;在汕尾红海湾,渔民通过高铁带来的游客经济,实现了“靠海吃海”到“靠海致富”的转型。这些微观层面的幸福叙事,构成了“最美铁路”最动人的注脚。正如一位受访的潮汕商会负责人所说:“高铁开通后,我们企业招聘大湾区技术人才更容易了,员工通勤也更方便,这种‘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的变化,比任何政策优惠都来得实在。”从“出行难”到“出行畅”,从“发展慢”到“发展快”,高铁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让粤东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在钢轨延伸中不断叠加。
此次“发现最美铁路”活动,与其说是一次“发现之旅”,不如说是一次“见证之旅”。见证高铁如何改写区域发展格局,见证粤东如何借势实现“弯道超车”,更见证中国铁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当赣深高铁的列车穿越东江画廊,当广汕汕高铁的动车组驶过南海之滨,这些流动的风景不仅是“最美铁路”的具象呈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未来,随着粤东高铁网的进一步完善,随着“融湾强区”战略的深入推进,钢轨上的粤东必将书写出更精彩的振兴故事,而这故事里的每一个篇章,都将刻着“交通强国”与“区域协调”的时代印记。(郭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