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至8月全国铁路发送旅客32亿人次”的消息传来,这组突破历史同期的数字,绝非冰冷的统计符号。它是无数人脚下的路、心中的盼——是务工者奔向岗位的坚定,是学子奔赴校园的期待,是老人探访儿女的温情,是游客追逐风景的热忱。透过这32亿人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铁路的运输实力,更是民生需求被精准回应的温度,是经济社会蓬勃复苏的生动注脚。
32亿人次的背后,是“运力跟着需求走”的民生担当。出行难,曾是不少人生活中的烦心事:节假日抢票“秒光”、热门线路一票难求、偏远地区出行不便。如今,国铁集团用实打实的运力提升打破困局:统筹高铁与普速铁路资源,让京哈高铁、沪昆高铁的高标运行释放效率,渝厦高铁新增线路打通区域脉络,日均开行旅客列车11127列、同比增长7.7%的规模,让“走得了”成为基本保障。更难得的是,铁路部门没有“重高铁轻普速”,而是始终为老少边和脱贫地区保留“温暖通道”——公益性“慢火车”穿梭山间,载着乡亲们的农产品出山、带着孩子们的求学梦远行;乡村振兴列车开进田间地头,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就连跨境出行,也因广深港高铁2115万、中老铁路17.4万人次的运输量变得便捷,“跨境探亲”“周末游”不再是奢望。这种“既通大动脉,又护微循环”的运力布局,正是铁路部门把民生放在心上的最好证明。
32亿人次的途中,是“细节围着旅客转”的人文关怀。一趟美好的旅途,不该只停留在“抵达”,更要让过程充满温度。国铁集团的服务创新,恰恰击中了旅客出行的“痛点”:学生预约购票常态化、优惠票规则优化,让学子不用再为抢票焦虑;92个互联网订餐站点、“一盒好饭”的承诺,让旅途吃饭告别“将就”;40座车站试点高铁宠物托运、30座车站推行“轻装行”服务,让“带宠出行”“减负出发”成为可能;45个车站实现铁路与地铁免安检接驳,少一次排队、多一分便捷。对老幼病残孕等重点旅客,铁路部门更是提供专属服务,让特殊需求被看见、被满足;“我的铁路风景”主题活动的开展,还为旅途增添了文化气息。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却像一股股暖流,让32亿人次中的每一个“我”,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照顾的温暖。当适老化旅游列车载着银发族饱览山河,当“歌迷专列”“球迷专列”为热爱铺路,铁路早已超越“运输工具”的属性,成为传递幸福的载体。
32亿人次的流动,是“铁路推着经济跑”的强劲动能。在稳经济、扩内需、促消费的大背景下,32亿人次的旅客流量,更是拉动经济复苏的“引擎”。国铁集团瞄准旅游市场需求,让“火车向着景区开”:1至8月开行1551列旅游列车、同比增长26.1%的成绩,不仅带火了红色研学、生态康养等旅游项目,更激活了“旅游列车+”经济——沿线民宿满房、餐饮红火、文创热销,为多地创造了就业岗位;适老化旅游列车、“京和号”“潇湘号”等品牌专列的打造,还推动了“银发经济”发展,让老年人的“诗和远方”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可以说,铁路的流动,不仅是人员的流动,更是消费的流动、机遇的流动。它打通了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注入了强劲动力。
站在国庆中秋假期的节点回望,32亿人次是过去的成绩单,更是未来的新起点。国铁集团推动客运市场化改革、优化产品供给的规划,不仅会让假期出行更顺畅,更将持续为民生幸福、经济发展赋能。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运旅客”到“促发展”,中国铁路用32亿人次的实践证明:唯有把民生需求作为出发点,把服务创新作为着力点,才能在流动的中国里,跑出民生温度与发展加速度。而这样的铁路,终将成为更多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助推器”,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压舱石”。(何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