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第十二届世界高铁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这场由中国国铁集团与国际铁路联盟共同主办的盛会,不仅收获了对中国高铁成就的高度赞誉,更凝聚了全球智慧,擘画了以创新驱动未来铁路、服务人类福祉的蓝图。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这句古语,正是中国铁路创新基因的写照。铁路的创新,常常始于乘客的一声“抱怨”或一个“不便”。抢票难?12306就上线了“候补功能”,让等待有了希望。忘带身份证?手机点点,“临时电子乘车证明”立刻解忧。选座选铺太麻烦?指尖轻划,心仪的座位、铺位轻松锁定。
这些看似微小的功能迭代,背后是技术攻关,更是服务理念的进化。从满足“能走”的基础需求,转向追求“好走”“走得舒心”的品质体验。 每一次更新,都在为“便捷、安心、普惠”这张出行蓝图添上温暖的一笔。这,就是中国铁路的“有求必应”,把旅客的烦恼,变成它进步的阶梯。
葆有“创”的劲头,更要守住“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面对今年暑运62天预计1.33亿人次的“大考”,广州局集团打出了一套接地气的“服务组合拳”:运力不足?灵活加开!广州南站紧盯售票数据,哪里需求旺,列车就往哪里增开。深夜抵达?通宵守护!广州南、深圳北、长沙南等大站,在周五、周日等高峰时段,大胆开行“通宵高铁”。更贴心的是,车站同步通宵运营:热水热食供应不断档,候车环境干净整洁。“最后一公里”犯愁?联动保障!车站主动协调公交、地铁、出租车,延长夜间接驳服务,确保深夜抵达的旅客也能顺畅回家。
这种“创新”,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有的是实实在在的夜间灯光、热乎的食物和守候的公交。它传递的,是铁路“围着乘客转”的温度与担当,旅客的需求,就是它行动的方向。
今年是世界铁路诞生200周年,高铁大会在北京召开意义非凡。从蹒跚学步到领跑世界,中国铁路的飞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动注脚。如今,4.8万公里高铁线(占全球七成以上)和全系列“复兴号”飞驰在神州大地。展望未来,这份创新的脚步不会停歇。中国铁路将用更快的速度、更优的技术、更暖的服务,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期待,让这条钢铁巨龙,载着满满的幸福感,驶向更远的未来。(刘骆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