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水向北流,南北同饮一江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为北方人民送去甘甜清冽的汉江水,保障着沿线24座大中城市的生产生活和工农业用水,滋养着直接受益的8500多万华夏儿女的幸福生活,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6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输水超过570亿立方米。
肩负重大使命
南水北调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额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战略性工程,建设好、运行好南水北调工程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中线水源公司在中线水源工程建设期承担着丹江口大坝加高、丹江口水库征地移民和水源工程运行管理专项3个设计单元的建设管理。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
中线工程通水后,工程转入建设期运行管理,做好水源工程运行管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成为中线水源人新的重大使命。
公司水质检测人员介绍道:“2018年9月,丹江口水库首次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这种对水环境要求极高生物的出现充分佐证了水库水质的安全可靠,可以实现水生态修复和水质保护的双重目标”。
记者了解到,截至6月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北输水超过570亿立方米。
彰显责任担当
丹江口水库库区地跨2个省、6个县级行政区,管理难度较大。面对这一难题,公司创新提出“政企同心护碧水”的库区管理理念,实施“网格化协同管理”。
公司库区管理部负责同志解释道:“网格化协同管理效益显著,一方面充分发挥水源公司作为企业的技术优势,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精准发现并反馈库区问题;另一方面,把库区管理网格化责任落实到库区周边乡镇村组,并充分发挥相关县直部门、库区乡镇在库区管护方面的属地管理优势和行政执法优势,实现库区政企协同管理的最优化,确保问题能够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截至2022年9月23日,中线水源公司已与库区6县(市、区)全面签订了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库区政企协同管理试点工作实现了全覆盖。
丹江口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于静森表示:“政企协同管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库区管理责任不明确等问题,现在大家都愿意为维护库区的良好环境出一份力”。
数字赋能护水
如何进一步借助科技手段,为库区管护提质增效?中线水源公司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数字赋能,建设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
水源公司作为水利部数字孪生工程建设的先行先试单位之一,抢抓发展机遇,于2022年年初启动数字孪生中线水源工程顶层设计工作,探索数字孪生与水源工程融合发展新路径。
2022年5月,公司成立数字孪生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部署,明确目标。数字孪生顶层设计工作启动以来,公司组织委内参建各方约50余人现场集中办公,采用挂图作战的工作模式,确保项目高效率、高质量建设。如今,数字孪生丹江口1.0版框架已完成搭建,在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先行先试工作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通过演示可以看到,登录数字孪生丹江口工程运行界面,预设降雨量、洪峰流量、水库水位等参数,选择合适的数字模型,系统将根据短中长不同预警期的水文预报进行智能推荐,确定水库水位退水上限,既能保障防洪安全,又能实现洪水资源利用。(杨雨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