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彰武把沙漠变成绿洲 育出“沙字号”
发布时间:2023-07-18 12:52:52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者:admin  点击:9245次

  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以工用沙,在防沙治沙用沙的“马拉松”赛场上,彰武人植绿不止、创新不断,把沙漠变成绿洲,走上了“绿富同兴、绿富同行”之路。  

  流沙成景区

  辽宁省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沙化面积曾占全县总面积的96%、全省沙化面积的四分之一。彰武素有“全辽管钥”之称,是辽宁抵御科尔沁沙地南侵的第一道防线,也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京津冀的生态安全屏障。

  英勇顽强的彰武人一代接一代与风沙抗争、向荒漠宣战,创造出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绿色奇迹。

  历经70余年的以树挡沙,彰武森林覆盖率由2.9%增加到31.47%,扬沙天气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5天。然而,半流动沙丘、风蚀点问题依然突出,单靠植树造林难以彻底解决。彰武把县委常委会会议开到沙坨子,开到治沙英雄侯贵的护林房,一次次现场踏勘、一次次方案论证、一次次推倒重来,将以草固沙模式付诸实践。白花花的沙坨子被青草覆盖,荒山被绿树掩映,草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

  随着彰武草原生态恢复区不断建设,德力格尔风景区也应运而生。湖、岛、湿地、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浓缩一处,游人既能看到“大漠孤烟直”的风光,领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也能品味“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喜悦,景区也跻身国家3A级景区。

  沙窝子变鱼米乡

  一株株水稻秧苗茁壮挺拔,翩跹的水鸟惬意嬉戏,在水面荡起圈圈涟漪……大冷蒙古族镇木头营子村依靠水田湿地二期项目,新建了近6000亩水田,使这里从“沙窝子”变成了“鱼米乡”。

  柳河是彰武的两大沙源之一,自科尔沁沙地而来,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大量流沙导致河床升高、河道加宽,形成了40万亩风沙带。

  治理柳河是彰武人民的夙愿,也是辽河流域综合治理、建设辽西北生态屏障的重要路径。

  2019年,阜新市与辽宁省水资源管理集团合作,启动总投资30亿元的彰武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水田湿地项目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引柳河中游闹德海水库富余水资源,将6万亩旱田分5期改造成水田湿地,实现夏秋季水面覆盖、冬春季留茬固沙,有效改善耕地沙化问题。

  “以水含沙”是水田湿地项目的精髓。大冷镇党委书记刘希魁说:“引水进田以后,地会越种越肥。”

  今年5月6日,水田湿地二期项目全线通水。当潺潺流水灌进田里,木头营子村村民赵鹏翔激动地说:“住在柳河边,祖祖辈辈种的都是旱田,今后能吃到自家产的大米饭了。”

  2021年建成的水田湿地一期项目,已产生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仅水鸟就有十多种。

  “点沙成金”

  当无边的绿意渐渐覆盖科尔沁沙地,当恼人的风沙渐渐平息,彰武“点沙成金”,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再造县域经济新增长极。

  彰武县北部有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5公里的上百万亩沙荒区,这也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必须啃的“硬骨头”。彰武县因地制宜,采用“光伏+治沙”新路径,以光伏建设驱动生态治理,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共赢、质量与效益兼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排排如同持盾军阵的光伏组件,具有挡风防风、遮光降温、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土壤修复、保护地下水水源等作用。在华能彰武50万千瓦光伏复合治沙示范项目现场,光伏板下绿草如茵,板间农作物长势正旺,山鸡、兔子等野生动物在此安了家。“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黄沙变硅砂,是彰武科学治沙用沙探索进程中的又一次跨越。

  2014年,彰武县请来中国铸造协会专家,方知彰武风积沙品质优良,是沙中“细粮”,是铸造、玻璃、化工、航天、石油等行业的重要原材料。彰武将过去谈之色变的沙子变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新能源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彰武因此成为了中国铸造用硅砂产业基地。

  记者手记

  从辽宁省最大的“沙窝子”,到生机盎然的水田湿地,再到硅砂的综合利用,沙治理见证了生态彰武的沧桑之变。沙旅游、沙健康、沙农业……“沙字号”新业态不断涌现,属于一粒沙的精彩才刚刚开始。

  本报记者 王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