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绿意盎然,老旧小区焕然一新,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放眼今日中国,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把人民城市理念贯穿规划、建设、治理全过程,以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以系统思维塑造城市韧性,以数字技术赋能城市治理,以文化基因点亮城市魅力,绘就一幅宜居、韧性、智慧、人文交相辉映的城市新画卷,为全球城市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方案。
理念引领
擘画城市发展新蓝图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挑战,党中央对城市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城市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到《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再到《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一系列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
扎实推进城市更新行动,聚焦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1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理念跃上新高度:更加注重内涵提升、特色彰显与以人为本,把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城市向更高品质、更有温度、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在老旧小区改造方面,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近28万个,惠及1.2亿居民。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增加停车位380万个,新增文化休闲、体育健身场所3100万平方米,让越来越多的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跨越。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国已建设口袋公园4.8万个、城市绿道12.78万公里,超过3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直辖市的区县)实施了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很多城市实现了对燃气、供水等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的智能感知、动态监测和预警处置。
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我国已建成千兆城市207个,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个人和法人办事实现“一件事集成办”。城市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温暖”。
以人为本
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
1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住房建设方面,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住房保障体系。2016年至2024年年底,全国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3835万套,帮助1亿多群众实现了安居梦。
为进一步提升住房品质,《住宅项目规范》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该规范从结构安全、抗震设计、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筑牢住宅安全防线,如新建住宅建筑的层高不低于3.0米,4层起设电梯,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卧室或起居室满足日照标准等,全方位提升住宅的健康舒适水平。
在城市公共服务方面,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出行更加便利。
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城市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底色。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变得更加宜居宜业。
特色发展
塑造城市独特魅力
城市发展不是“千城一面”,而是各具特色。
10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注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各地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打造了一批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在北京,老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统筹推进,胡同、四合院等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城市副中心建设日新月异,千年古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上海,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黄浦江两岸的工业遗址通过城市更新变身时尚地标,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民城市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在广东深圳,科技创新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智慧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一座充满创新活力的现代化都市拔地而起。
在四川成都,公园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市民生活常态,烟火气与幸福感在这里交织,城市成为人民群众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
10年砥砺奋进,10年春华秋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城市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面向未来,我国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