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丨2022年就业如何“稳”?
发布时间:2021-12-16 03:30:56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姜琳、黄浩苑、黄  点击:8273次

新华社北京12月15日电题:2022年就业如何“稳”?

新华社记者姜琳、黄浩苑、黄兴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2022年,就业基本盘如何稳?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青年就业问题怎么解?

强化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影响就业。经济稳,就业就稳。”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把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优先位置十分关键。

2021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企业生产经营逐渐恢复,线上线下招聘热度明显回升,就业市场持续回暖。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07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分别低于2020年、2019年同期0.2、0.1个百分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三季度末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

“就业保持总体稳定的基本盘,根本在于党中央坚持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位,为稳就业保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就业信息处处长徐可立说。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重要判断。会议提出,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这要求我们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就业优先,切实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优先考虑的方向,推动财政、金融、投资、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让经济增长更多惠及中低收入群体。”连平说。

专家表示,2022年,要在“稳”的总基调下,注意构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推动就业岗位扩量提质。比如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在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过程中,注重培育就业新增长极。

稳岗位扩就业,健全灵活就业保障政策

12月的深圳,温暖如春。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加足马力生产,工人们正在紧张忙碌。

“疫情等外部环境复杂变化,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关键时候的支持,让我们缓解了压力,稳定了员工队伍,更坚定了投资扩产的信心。”公司人力资源高级经理林超表示。

通过社保减免、适岗培训等,欣旺达经营压力得以缓解,并在动力电池新赛道创出佳绩,经营业绩全面上升。公司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6.69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1%,目前在职员工超过3万人。

企业等市场主体承载着6亿人的就业创业。2021年,我国延续实施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根据人社部数据,1至9月共发放就业补助资金672亿元,向161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51亿元。真金白银,为稳就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近期央行降准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等,都对劳动力市场释放出积极信号。

新就业形态被称为稳就业的“蓄水池”,目前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会议要求,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

“要及时补齐劳动权益保障的短板,让灵活就业成为增强劳动力市场弹性、进一步促进就业的有力抓手。”重庆社会科学院教授文丰安说。

抓好重点群体,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据教育部统计,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首次突破千万人,达1076万人,总量和增量均为近年之最。此外,受国际疫情影响,这两年返回国内就业的海外留学生不断增加。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

“青年就业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部分高校毕业生想去的岗位去不了,制造业企业想招的人招不来,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连平分析说。

“我们2022年的订单已经敲定,预计招聘人数不会低于2021年的3000人。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招不到合适人才。”重庆宇海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勃告诉记者,随着转型升级加快,企业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精密模具制造成型等一些新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应提高,亟待补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才。

专家表示,促进青年就业、破解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需要通过调整人才结构、改善教育专业设置、转变就业观念等多管齐下。

连平建议,一方面要开拓岗位、优化供给、强化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在青年职业引导和培训上下功夫,鼓励岗位下沉,加大基层社区岗位开发,让青年到更广阔天地发挥才干。

农民工也是就业重点群体之一。我国有农民工约2.9亿人,他们能否稳定就业,事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

“对大城市而言,应强化公共服务和权益保障,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对基层部门来说,应摸清脱贫人口就业底数,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培训。技能水平提高了,就业创业的空间就能大起来。”文丰安说。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5日表示,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2%,处于比较温和的水平。与上月相比,核心CPI涨幅回落了0.1个百分点,保持了基本稳定,说明市场供求的整体状况基本平衡。从未来走势看,CPI温和上涨有比较多的有利因素。

数据显示,11月份CPI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付凌晖分析称,CPI涨幅扩大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去年11月份CPI同比下降0.5%,而去年10月份同比上涨0.5%,从上涨0.5%转为下降0.5%,导致对当期CPI的影响比较明显。

二是食品价格中蔬菜价格同比涨幅有所扩大。受冬季气候因素影响,虽然上个月蔬菜价格涨幅已经较高,但从这个月环比看,蔬菜价格环比涨幅有所回落,但同比涨幅仍在扩大,这对CPI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前期下跌幅度较大的猪肉价格同比降幅在收窄,出现恢复性上涨,这些对当期CPI的涨幅都有一定影响。

三是工业消费品中的汽柴油价格涨幅有所扩大。受国际能源价格变化的影响,11月份的汽柴油价格分别上涨36.7%和40.6%,对于当期CPI有一定影响。

展望未来走势,付凌晖认为,CPI温和上涨还有比较多的有利因素。

从食品看,全年粮食丰收,为食品价格保持稳定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今年粮食产量已经连续7年保持1.3万亿斤以上,是食品价格稳定最重要的基础。鲜菜价格涨幅较高是阶段性的,主要是由于冬季气候因素的影响。从环比看,11月份鲜菜价格环比上涨6.8%,涨幅比上月回落9.8个百分点。

付凌晖指出,目前生猪生产和供应、产能恢复已经达到正常水平。冬季一般是猪肉消费比较旺盛的季节,受到元旦和春节假日因素的拉动,猪肉价格可能还会有所改善。但是总的看,生猪供应总体上逐步恢复,下阶段大幅上涨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从非食品来看,尽管交通工具用燃料特别是汽柴油价格受国际因素的影响可能还会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是,其他的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的供给总体上是充足的,价格涨幅也会保持稳定。比如,11月份的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5%、0.5%和0.6%,基本上是总体稳定的。“总的来看,价格保持稳定还是有较好的基础。”付凌晖说。(记者班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