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与冬奥同行 护航冰雪盛会 ——访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部长李富莹
发布时间:2022-02-04 11:10:37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admin  点击:1723次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强

见习记者 刘欣

经过6年多筹办,北京冬奥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如期如约顺利举办,全世界目光都将聚焦“双奥之城”。

迎接冬奥,法治同行,可以说法治保障在冬奥会筹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专门成立法律事务部,为冬奥会筹办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和保障,为向世界呈现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作出贡献。

“事实上,法务工作从始至终贯穿并伴随北京冬奥会筹办全过程,涉及筹办工作的方方面面。”近日,北京冬奥组委法律事务部部长李富莹告诉记者,从宣传推广到市场开发,从人员招募到住宿安排,从活动组织到创意成果保护等等,不一而足,都离不开法治的护航。

成立专门部门负责法务工作

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冬奥成功。同年,12月15日,北京冬奥组委经批准在中央编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正式登记成立,性质上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李富莹介绍,北京冬奥组委专门的法律事务部于2017年5月初正式组建,内设综合处、法务审核处和权益保护处三个处室,控制编制数18人,也就是说,除了部长、副部长,法律事务部有18名工作人员,是冬奥组委人数较少的团队。

“此前虽然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法律事务工作。最初的法律事务工作是由总体策划部内设的法务处承担的。”李富莹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法律事务工作的部门从北京冬奥组委成立之初就有,只是开始的时候,没有独立设置而已。

整体上看,法务团队人员构成呈现来源多样化、知识专业化和年龄年轻化的特点。先说来源多样化,团队人员既有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选调干部,也有校园和社会招聘人员,还有政法类高校实习生和签约律所优秀律师。再说知识专业化,95%以上的团队成员至少具有法律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一半以上人员具有公职律师或者社会律师身份,不少人还有国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多数人可以使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开展工作。还有就是年轻化,90后人员超半数,他们有朝气,有干劲,工作充满激情、活力,部内团结向上的氛围浓厚。

李富莹介绍,法务团队的在编人员,即所谓的P1人员,主要来自三个渠道:一是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选调的干部;二是从社会公开招聘的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三是从校园招聘的应届毕业生。在标准上,除了与一般公务员招聘条件大体相当外,还看重其法学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以及英语语言能力。

据悉,从去年9月份开始,法律事务部有一半人员下沉到场馆工作,另一半人在北京冬奥组委总部工作。

提供全流程的法治保障

法律事务部是北京冬奥组委早期成立的部门之一。 李富莹告诉记者,这么做的主要考虑,就是要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顺利筹办提供全流程的法治保障。

奥运会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运行规则,凡是有意承办赛事的国家必须接受这套规则。从国际奥委会开放承办权、意向城市申办、有关城市获批主办城市资格一直到主办城市筹办奥运会这个整个过程,从法律上说,就是一个签约、履约的过程。

李富莹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务工作无处不在,我们目前所做的所有筹办工作都是在履行我们当初的申奥承诺以及《主办城市合同》等规定的义务。同时,北京冬奥组委作为承办奥运赛事的具体组织单位,它的日常运行、管理,同样需要依法而行,最简单地,北京冬奥组委每支出一笔钱,都需要以合同为依据。也就是说,冬奥组委的日常运行也离不开法务的支持和保障。”

从具体职能上说,法律事务部的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作为涉法事务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为北京冬奥组委依法决策提供相关法律咨询意见和建议。二是作为法务协调部门,代表北京冬奥组委参与处理相关法律事务,参与有关谈判,出具法律文件,根据需要,代表冬奥组委参加或者处理诉讼、仲裁事务等。三是作为法务审核部门,归口管理、审核以冬奥组委名义签订的各类合同、协议等。四是作为权益保护部门,归口管理涉奥知识产权事务,落实《主办城市合同》等对外承诺的知识产权保护任务,构建对北京冬奥组委享有知识产权的会徽、吉祥物等一系列奥林匹克标志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配合司法机关或者行政执法部门查处涉奥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等。从工作性质上说,法律事务部有时相当于政府法制部门,有时又相当于公司法务和合规管理部门。

在谈到具体工作时,李富莹举例说,比如,会徽是一届奥运会最重要的识别标志和视觉形象,应用场景最为广泛。实践中,往往经过征集、评审、深化设计、查重、发布等几个重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涉及法务工作。征集文件的拟订、评审规则和评审程序的设计、设计者以及深化团队的知识产权约定、查重结果的法律分析、发布后在境内外多大范围内、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方案(专利、商标、著作权、奥林匹克标志、特殊标志)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法务工作的范畴,既有宏观事项,也有具体实操事项。

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北京冬奥会筹办的法务工作提供了丰富的遗产,有制度上的,也有理念上的。不过,十几年过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冬奥法务工作需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

随着信息化与经济、社会的持续深度融合,个人信息保护成为涉及所有人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一个问题,这也给法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当下,个人信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世界各国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2018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数据保护法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去年11月1日,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也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系统性、综合性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处理规则、跨境传输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

冬奥会作为一项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在赛会人员注册、酒店住宿、志愿者招募等多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一系列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李富莹说,“对此,就冬奥筹办的各个业务领域,我们已经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若干专项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希望通过这些政策与措施的执行依法保护各利益相关方的个人信息。”

同时,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科技冬奥也成为本届冬奥会的又一亮点。但硬币总有另外一面。科技的不当使用也会为实施某些侵权行为提供便利,给侵权行为的识别和防范带来新的困难,对维护奥林匹克规则和组委会的权利提出了更高要求。

比如,现在网络传播渠道众多,未经授权的有关冬奥会的侵权转播更加难以控制;再比如,通过网络参与冬奥会的方式更加多样,与此同时,网络入侵技术手段也层出不穷。如何维护持权传播商合法权利、维护正常的冬奥赛事转播秩序,如何保障网络安全,维持涉奥网络正常运行,也是法务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我们注意到,国家有关部门也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中宣部版权局先后出台《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标志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开展冬奥版权保护集中行动的通知》,对防范和打击涉奥知识产权盗版盗播等侵权行为进行全面部署。”李富莹告诉记者。

此外,对于北京冬奥会来说,与2008年相比,最大的变化和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新冠肺炎疫情对赛事筹办工作的影响。

李富莹说,“我们法务部需要及时跟进、研判疫情对法务工作带来的影响,比如,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一些不确定性,会导致合同事项的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双方履约风险的增加,这需要各方在合同履行方面做出相对灵活的制度安排等,尽最大可能平衡各方利益。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新形势下举办冬奥会,法务工作需要对北京冬奥会的相关防疫工作提供法律服务和支持。法务部门亦参与了防疫手册的编制,对明确防疫措施的法律依据、法律边界以及违反防疫措施的法律后果等方面贡献法务智慧和力量。”

赛时阶段工作节奏会更快

据悉,赛前,法务部的工作相对稳定、可预期,基本上按照赛事筹办的节奏,以“冬奥会筹办工作延伸到哪里,法律服务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为理念,力争为冬奥会筹办各项工作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那具体的工作量如何呢?谈到工作量,李富莹说“这个不太好量化,但可以从两个维度看。一是,从面上说,冬奥法务工作贯穿于冬奥筹办全过程,贯穿于组委会从产生、运行直到结束的全过程。二是,从去年合同审核的这一个点上说,2021年,法务部完成合同审核1958份,其中,复杂合同600多份(合同文本19000多页,1000万多字),全英文合同近900份。这还只是法务部法务审核处一个处的一部分工作,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法务部的工作量。”

临近赛前倒计时冲刺阶段,各项筹办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法律事务部的工作更要及时、到位、给力,尤其讲究效率。此时的重点事项主要包括:推进TOP落地协议的最终签署,夯实赞助企业权益保障的法律基础;推进重要仪式庆典活动所涉知识产权事项的法律文件签署,维护各利益相关方的知识产权;全力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对涉奥人员个人信息跨境传输的安全评估,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对赛时可能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或者紧急状况做好应对或者处置上的法律准备;同时,还要持续关注涉及票务、火炬、特殊物资处置等相关事项的法律需求等等。

此外,法律事务部从去年9月份开始已经有一半的人员下沉到各场馆,组织、协调、指导各场馆完成“清洁场馆”工作。“清洁场馆”是英文“Clean Venue”的直译,是对各场馆赛时商业展示的一种限制性要求。《奥林匹克宪章》第50条规定,原则上各场馆安保红线内不得出现任何未经授权的商业展示。前期“清洁场馆”工作更多的是定标准、定制度、定责任;赛前阶段是“清洁场馆”工作具体实施的关键阶段。

“去年年底,我们对每个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的‘清洁场馆’情况开展了一轮检查。近日,又迎来了国际奥委会对“清洁场馆”工作的全方位检查。”李富莹告诉记者。

而赛时阶段,工作节奏会更快。如出现知识产权侵权类事件,需要及时研究应对,提出法律意见,维护好北京冬奥组委及各赞助商权益,特别是在前期与相关执法部门已经达成合作备忘录的基础上,配合执法部门加大对各类侵权行为(包括非法转播、盗播)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冬奥会氛围。针对“清洁场馆”要求,每天需要按照规程进行场馆各区域的巡视巡查,发现问题快速处理。